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动态

新闻动态

行业动态

医药CXO行业深度研究报告:顺应趋势、理解行业、发掘机会
浏览字体:
  日期:2021.02.23  点击量:865次
 (报告出品方/作者:东吴证券,朱国广、周新明)

报告综述

为什么未来全球最大 CXO 公司一定出现在中国?中国具备造就全球最 大的 CXO 的天时、地利、人和的土壤:天时方面,中国和全球都迎来 了创新药研发热潮,中国公司企业能力得到极大提升,软硬实力兼备; 地利方面,MAH 政策激发国内 Biotech 公司研发投入、国内具备全球作 为完善的工业产业链、旺盛的内生需求、便利的融资途径,助力国内 CXO 公司发展壮大;人和方面,中国具备工程师红利,过去 20 年的留 学人员归国创业潮为中国 CXO 行业注入更多活力。我们测算了中国 CXO 领域几大细分龙头,19-29 年各家公司有 8~12 倍的收入增幅,药 明生物、药明康德届时很可能成为全球最大的 CXO 公司。

中国特色的 CXO 成长之路在哪里?目前处于哪个阶段?通过复盘海外 CXO 巨头,我们发现产业链延伸、重资产投入、深度绑定客户需求是 CXO 公司发展壮大的必然选择,这三个方面也是中国企业的优势所在。 与欧美和印度企业对比,中国企业的产能、效率、技术、成本四方面综 合得分更高。从发展阶段来看,中国 CXO 公司已进入单纯依赖低人力 成本发展的尾声,目前处于产业链完善、一体化优势、重资产投入导致 的规模效应三个因素带来竞争优势的第二阶段,未来中国企业依靠对医 药研发的理解、合成发酵技术的领先进入第三个阶段,中国特色 CXO 成长之路极为明晰。

如何理解中国 CXO 公司的高估值?中国 CXO 企业中普遍在 70X-150X 的估值区间,显著高于海外资本市场。我们认为,中国 CXO 板块的高 估值是上文所讨论的产业、政策、人才三者共振下行业高景气的必然结 果,其本质则是当今中国和欧美发达国家在医药产业链上的不同位置造 成的。长期看中国 CXO 企业的发展空间巨大,行业天花板较高;短期 看,CXO 标的的确定性、成长性和平台性使其仍极具极高投资价值,创 新因素或将进一步推动行业景气度向上。

1. 国际视野,复盘全球龙头,海外 CXO 龙头公司如何炼成的

CXO 产业起源于 20 世纪 70 年代的美国,早期以公立或私立研究机构为主要形式, 规模较小,只能为药企提供有限的药物分析服务。20 世纪 80 年代,随着 FDA 对药品管 理法规的不断完善,药物研发流程逐渐复杂,越来越多的药企开始将部分工作转移给 CXO 公司完成,产业进入成长期。20 世纪 90 年代,大型跨国药企研发投入增长与研发 回报率的降低催生了更多外包需求,欧美 CXO 产业开始蓬勃发展。

放眼全球,我们选取全球临床前、临床阶段、CDMO 三大龙头 CXO 公司,即 Charles River(美国)、IQVIA(美国)与 Lonza(瑞士),希望通过复盘海外 CXO 龙头的发展历程对国内 CXO 企业的发展现状与成长路径产生一定启示。

1.1. Charles River:重资产投入的全球安评龙头,外延式扩张选择上游发现

查尔斯河(Charles River)成立于 1947 年,最初是由 Henry Foster 博士在波士顿建 立的育种实验室,此后近 40 年发展中,公司主要经营实验动物繁育、动物模型及部分 诊断业务。直至 1998 年,公司才确定以生物制药服务为主营业务,并提供全方位的生物安全和分析测试。在收购了非人灵长类毒理学测试公司 Sierra Biomedical 后,公司 2000 年在纽交所上市,目前是全球前四大药物发现和最大(市占率 30%)的安评 CRO 公司。

1.2. IQVIA:临床 CRO+咨询相辅相成,下游药品商业化团队独树一帜

艾昆玮(IQVIA)由昆泰(Quintiles)与医药健康产业咨询服务商艾美仕(IMS Health) 于 2016 年合并而来。昆泰成立于 1982 年,早先从事生物统计分析业务,早在 20 年前 已是全球最大的 CRO 公司,是 IQVIA 临床 CRO 业务的主心骨。2019 年,IQVIA 的临 床 CRO 业务实现收入 57.88 亿美元,占据全球龙头地位。公司 2003 年私有化并于 2013 年重新上市后业绩稳步增长,除 2017 年因新税法实施确认 9.77 亿美元临时递延所得税 收益导致净利润暴增外,整体较为平稳。2019 年公司实现净利润 1.9 亿美元,较 18 年有一定下滑,主要原因为税费调整及其他收入影响,经营性利润 7.77 亿美元较去年增长 5%。股价方面,昆泰 2013 年重新上市以来,业绩推动下上涨较为平稳,2016 年与 IMS 合并为资本市场看好。2020 年初新冠疫情对公司股价影响较大,后续随着美股大盘回暖 公司股价已重回上涨,当前较 2013 年上市股价已翻 3.5 倍。1.3. Lonza:小分子向大分子转型,百年老店终成全球 CDMO 龙头

龙沙(Lonza)集团 1897 年成立于瑞士小镇 Gampel,最初从事水力发电及化学肥 料生产等。1965 年公司确定医药中间体、农药、染料、粘合剂等几大业务板块,成为一 家精细化工企业。随着制药业的逐步崛起,公司加大了医药业务投入,1971 年公司开始 生产烟酸(B 族维生素),1980 年公司开始大力发展生物技术业务。

进入 21 世纪,Lonza 已完全定位 CDMO 企业,前期主要业绩驱动力为小分子业务, 相关业务逐渐增长乏力的压力下,2010 年前后公司开始加速布局大分子及细胞与基因 治疗领域。包括在中国广州建立工厂生产 L-肉碱、烟酰胺等;收购病毒和载体生产商 Vivante GMP Solutions、收购微生物防治公司 Arch Chemicals;先后投资 2400 万和 1400 万瑞士法郎增强其瑞士 Visp 生产基地的细胞毒素和 ADC 药物生产能力等。2010-2013 年公司的营业收入由 26.8 亿瑞士法郎增至 35.84 亿瑞士法郎,但 EBITDA 增长甚微(6.43 亿瑞士法郎至 7.11 亿瑞士法郎),扣非归母净利润则由 3.91 亿瑞士法郎下滑到 1.3 亿瑞 士法郎,主要原因是公司大量的收购及投资扩产前期增收不增利。同时海外资本市场对 CDMO 企业业绩下滑的低容忍度体现在了股价的低迷上,Lonza 只能选择大幅压缩资本 性支出。尽管如此 2010-2013 年的一系 M&A 与资产剥离使得公司更加聚焦生物大分子 CDMO 业务。2014 年后随着全球生物创新药的崛起,相应 CDMO 外包市场迅速扩大, 公司前期的一系列布局开始兑现业绩,股价也转而走高。2019 年,公司营业收入达 59.2 亿瑞士法郎,是全球 CDMO 绝对龙头。

2. 产业趋势,中国特色的 CXO 成长之路
2.1. 天时地利人和,中国 CXO 产业的最强驱动力

Charles River、IQVIA 和 Lonza 的发展路径展示了欧美龙头 CXO 公司的崛起过程。 我们注意到,尽管海外部分 CXO 公司成立已久,但近十年才是其业绩普遍提速的区间: CXO 公司的基本价值是解决临床高需要的新药需求与逐渐增加的研发成本之间的矛盾, 高景气的新药研发环境是催生医药外包产业链的“因”,也是外包产业链蓬勃发展的“果”。

从行业跟踪指标入手,CXO 市场空间取决于下游客户的研发投入和外包渗透率,为 新药研发的强β变量。对 Big pharma 来说,研发投入由企业研发意愿和过往销售收入决 定,跟踪变量包括药企研发支出、PIPELINE 数量等。Biotech 公司因不具备生产工厂、 设备等,相对药企外包意愿更强,主要行业跟踪变量为其融资金额。分析上述指标,我 们进一步拆解产业发展趋势,认为中国 CXO 产业尽管起步落后于欧美 20-30 年,但却 享受“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处于快速成长阶段,其背后是资本加持下的产业趋势、行业政策与人才素质三者共振的结果。我们认为中国 CXO 正拥抱其特色的黄金时 代,并且这种行业性的高景气度是可持续的,未来势必赶超欧美而成为诞生一批全球性 CXO 龙头企业的沃土。

2.1.1. 当今药物研发环境较过往有何不同?

对比 10 年前,全球新药研发环境发生了剧烈的变化。研发外包由可选模式逐步成为制药公司和生物科技公司所倚赖的合作伙伴。我们认为 CXO 企业的价值当下更易被 发掘,此所谓“天时”,这主要是因为:

1.全球新药研发支出稳定增长,医药健康领域融资热情持续高涨:根据 Frost & Sullivan,全球药物研发支出 2019 年达到 1824 亿美元,增长稳健,其中 21%为药物发 现,11%为临床前,68%为临床,临床阶段是药物研发中成本最高的环节。2015-2019 年 研发支出 CAGR 为 5%,而 2019-2024 预计 CAGR 为 4.5%,新药研发各阶段的支出规 模增速基本一致。融资方面,近 10 年全球医疗健康领域融资额屡创新高。根据动脉网 数据,2020 年全球医疗健康融资事件有 2199 起,对应融资额 5169 亿元,2010-2020 年 CAGR 高达 33.57%,主要系新技术的涌现与新兴 Biotech 的崛起。
2.在研 PIPELINE 数量近年来逐渐提速,商业化 IND 申请数量占据上风:2019 年 全球新药在研管线数量达 16181 个,2001-2019 年复合增速为 5.7%,而分阶段看,在研 管线数量近年来明显提速,2013-2019 年 CAGR 达 7.51%。从 FDA 收到的 IND 数量与 处于活动的 IND 数量(IND with activity)看,近年总体较为稳定,但商业 IND(即企业 而非研究机构或医生提交的)无论是存量还是增量均已逐渐超越研究性 IND。充足的 PIPELINE 数量为 CXO 企业挖掘业务深度提供更多机会。

3.Biotech 企业逐渐引领新药研发,生物药及创新疗法提供新增长点:全球药物在研管线除了数量逐年攀升外,结构也在发生调整。根据 pharmaprojects 数据,全球前 25 药企的在研管线数量在 2011 年占比达 18%以上,而 2020 年占比已下降到 10%以下。相应仅有一种或两种药物公司(多为 biotech)的 PIPELINE 占比则由 2011 年的 15%提升至 19%(根据 IQVIA 数据,Biotech 公司引领的全球 PIPELINE 数量占比在 2018 年已攀升至 72%)。而从化药与生物药的角度看,生物大分子在研发管线中的占比由 1995 年的 15%提升至 2020 年的 40.4%。Biotech 与生物大分子领域研发引领的创新风暴为全球新药注入了更多活力,也使得 CXO 企业更易实现横向业务扩张,进入更多研发外包领域。
4.专利悬崖接踵而至,创新药研发成本不断上升,其间矛盾是 CXO 行业主要驱动力:对于创新药企业而言,药品生命周期管理异常重要,专利悬崖使得药企必须保持高 效的研发活力。据 EvaluatePharma 估计,2013-2030 年间,全球共有 1666 个药品化合物 专利到期,2020-2024 年间具有到期风险的专利药则呈现急剧增加的趋势,合计市场规 模达 1590 亿元。然而由于新靶点的开发、专利布局、临床招募等难度攀升,新药研发 成本在过去数十年间陡然上升。据德勤估计,新药上市平均成本已由 2010 年的 11.88 亿 美元上升到 2019 年的 19.81 亿美元,药物研发内部回报率则由 10.1%降低到 2019 年的 1.8%。在此背景下,CXO 通过专业化分工形成的优势被大幅放大。根据普华永道对 25 家 MNC 药企的采访,在 225 个因素中,成本、CXO 企业的执行力以及与客户的关系被 认为是选择临床外包的三个最重要的关键因素。
2.1.2. 中国相较海外为何更适合 CXO 产业的成长?
创新药产业链兴于欧美但未来未必盛于欧美。对比海内外,我们认为中国是当今最适合 CXO 产业成长的土壤,即所谓中国 CXO 企业的“地利”,主要原因包括:
1.国内政策鼓励创新,MAH 制度解绑研发与生产。对于医药产业,国家政策的整体方向是鼓励创新与国际化,近年来的仿制药一致性评价配合集采等政策正逐步实现医保控费,腾笼换鸟的目的,CXO 企业受此驱动将显著受益。根据 Frost & Sullivan,2019 年中国创新药与仿制药/生物仿制药市场规模分别为 1325 亿美元与 1039 亿美元,占医药市场总额的 56%与 44%,同期全球创新药与仿制药市场占总额的比分别为 67%与 33%。 中国创新药市场份额较海外仍有较大差距,但增速上 2019-2024 年有望达 8.8%,领先全球 5%的均值,在政策鼓励下中国创新药市场的崛起为 CXO 行业提供更多内生支持。
对中国 CXO 产业影响更为直接的则是 MAH(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MAH 制度 实现了药品所有权与生产权的分离,允许药品生产企业、研发机构或科研人员成为独立的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自行或委托其他药品生产企业生产药品,并对生产、销售的药 品质量承担主要法律责任。国内 CDMO/CMO 企业在 MAH 制度下能够承接更多的药物 研发生产订单,也极大调动了创新型药物研发机构的动力,避免只能“卖青苗”的被动 局面,未来来自国内的药物研发生产订单将显著增加。
3.本土创新药企业崛起,内生需求逐步旺盛。2019 年中国新药研发支出达 211 亿美元,2015-2019 年 CAGR 达 19.1%,其中药物发现阶段 CAGR 达 26.8%远高于其他阶段增速。据 Frost & Sullivan 估计 2019-2024 年中国新药研发支出复合增速为 17.7%,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从投融资额看,2020 年中国医疗健康产业融资事件共 767 起,对应总融资额 1627 亿元,创历史新高。

2011-2020 年中国医疗健康产业融资额复合增速达 32.9%, 同样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从国内 I 类化药的 IND 与 NDA 申请数量看,越来越多的国产药物进入临床和商业化阶段,以上种种皆体现出国内新药研发的方兴未艾。本土药企创新研发投入的加大和投融资规模上升代表了国内旺盛的内生需求,进一步推动行业景气度向上。

2.1.3. 中国 CXO 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

相较海外,我们认为中国 CXO 更为核心的优势则体现在人员素质与制度支持上, 即所谓“人和”,主要体现包括:

1.人口红利与工程师红利,高素质低成本的人员是中国 CXO 产业发展的独特驱动力。中国拥有庞大的人口基数,每年理工科毕业生人数与海外留学归国人员较多,使得 中国同样具有数量众多的高素质人才。2018 年中国科学家与工程师人数总和已超过 110 万,为世界之最。工程师红利使得国内 CXO 企业能够以较低成本雇佣高素质的科研人 员,驱动 CXO 产业发展,尤其表现在离岸属性强的药物发现及 CDMO 领域。在岸属性 较强的临床 CRO 方面,同样受益于我国高人口基数,各类病患人群较多,因此中国临 床试验患者招募成本与各类临床前试验成本同样低于西方发达国家。据上海医药研究中 心数据,我国临床试验成本仅为西方发达国家的 30%-60%,临床前试验成本则为 30%左 右。人口红利与工程师红利的加持未来仍将是中国 CXO 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取胜的关键。

2.企业家精神,高学历人才归国创业潮推动 CXO 国际化。目前中国 CXO 龙头公司 中,董事长及创始人有众多博士学历的海归人才,公司管理层中也有众多高学历海归高管。过去 20 年的留学人员归国创业潮为中国 CXO 行业注入更多活力,一方面助力 CXO 企业蓬勃发展,另一方面也使得企业管理体系与技术平台自建立便具有广阔的国际化视 野。

3.资本市场支持,融资渠道放开与药物研发模式创新共推行业前进。2018 年香港开放生物科技板块,2019 年中国大陆开设科创板后,越来越多的 Biotech 与 CXO 公司登陆港交所或科创板,丰富了企业融资渠道。据麦肯锡统计,2020 年截至 11 月 10 日, 已有 18 家中国创新性 Biotech 或 CXO 公司登陆美国纳斯达克、港交所或科创板市场, 总募资达 2170 亿美元,远远超过以前年度。资本市场投融资服务加强的背后实际上是 对医药研发 VIC(VC+IP+CXO)模式的认可,使得 CXO 公司更加深刻地融入医药研发 与创新的浪潮中,提升企业价值并获取利润。

2.2. 打开黑匣子,中国 CXO 的能力与位置

黄金年代中,中国 CXO 公司的位置在哪里?与海外公司能力对比如何?从企业规 模看,中国 CXO 龙头当属药明康德,2019 年实现营业收入 129 亿元,拥有员工近 2.2 万人,但其绝对体量较全球 CXO 龙头 IQVIA、Covance、Charles River 等仍有不小的差 距。然而从盈利能力看,国内 CXO 公司的毛利率普遍高于海外(35%-50% vs 25%-40%), 这一方面源于国内行业增速更高,蛋糕足够大而竞争格局较海外更为宽松,另一方面也 是因为国内企业能够提供更为低价高效的服务。

具体细分板块看,中国 CXO 龙头企业在药物发现与 CDMO 领域布局更多,相较之下海外 CXO 公司在临床 CRO 领域出现更多全球性龙头企业。主要原因一是临床 CRO 本身市场规模更大,另外临床实验承接 IND 与 NDA 申报,过程较为繁琐,受本地化政 策法规影响更大,导致在岸属性更强。海外药企研发费用更多(19 年国内药企研发费用 约占全球的 11.6%),渗透率更高,造就了更多临床 CRO 龙头企业。同时临床 CRO 企 业核心能力之一是临床资源的整合,外资企业积累相对丰富,先发优势更为明显。

无论是 CRO 还是 CDMO,CXO 作为药企研发生产的服务商,其能力可以用“多快好省”地满足客户研发外包需求来概括,即要求 CXO 公司的产能充足、订单完成高 效、技术与专利保护能力出众、成本相对可接受。在交接订单过程中,CXO 企业类似一 个“黑匣子”,我们从上述维度入手将其打开,对 CXO 企业能力进行剖析,并比较欧美、 印度和中国 CXO 企业上述能力。

2.2.1. 高人效,符合全球质量体系要求的稳定产能才是真产能

CXO,尤其是 CRO 是典型的人力密集型行业,其产能可视为人员数量与人均创收的拆分。2019 年,中国 CXO 企业的人均创收普遍在 40-60 万元区间,海外 CXO 企业 人均创收则普遍在 120-200 万元区间,主要是因为海外企业成本更高相对订单金额更大。 从人均创利看,中国 CXO 企业受益低成本,盈利能力普遍高于海外(2019 年人均创利 均值 13.43 万元/年,海外剔除偏离均值过大的三星生物后均值为 11.97 万元/年)。其中 CDMO 企业由于重资产属性,人均创收与创利显著高于 CRO 企业,其产能直接反应在反应釜体积、车间数量、工厂面积等指标上。

然而对 CDMO 而言,相较仿制药企业依靠较为粗放的产能释放扩大企业规模,创新药的生产贯穿药物发现到商业化生产的全流程,对工艺优化和稳定生产的要求更高。 对于临床前早期阶段,CMC(化学、制造和控制)是新药 IND 申报材料中非常重要的组成 部分,包括原料药、制剂的组成、生产工艺、稳定性、杂质研究、安慰剂信息等。CMC 研究需解决化合物工艺开发、工艺放大、符合 GMP 标准的原料药合成和相应质量保证 体系,连接药物研发、临床与商业化过程,相应订单级别则从克级(实验室)逐渐放大 到公斤级(临床),到吨级(验证批及商业化生产),此时的产能对质量体系要求极高。

我们以 FDA 药品制造场所目录(Drug Manufacturing Site Catalog)所载数量代表产 能,2019 年美国本土、印度和中国拥有的符合 cGMP 生产场所分别为 1793、505 和 379 座,对应占比分别为 42%、12%与 9%,为该目录前三名,由此可见在符合 FDA 的 cGMP 产能(包括 API 与制剂)方面中国目前仅次于美国与印度。在大分子产能方面,根据 ContractPharma 统计,北美与欧洲仍有绝对优势,设施数与平均产能均高于中印,中国 的设施数高于印度而平均产能低于印度,每座设施所具备的总反应釜能力在 4000L 左 右。总体而言,中国与印度在 cGMP 产能上落后于欧美,但具备有较大潜力,小分子产能中国落后印度,大分子两者能力相当。2.完善的工业产业链是中国 CXO 企业的坚强后盾。相较海外国家,我国拥有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全球最丰富最复杂的产业链条。对于 CXO 产业,尤其是对 CDMO/CMO 而言,成熟基础化工体系意味着更低的上游原材料成本与更稳定的产业链供给,是保证行业稳健发展的先决条件。此次新冠疫情正是对全球工业产业链的一次良好的压力测试, 在积极的抗疫政策下,中国 CXO 行业恢复迅速,CDMO/CMO 企业也因为快速复工复产获得了一定的海外订单转移。截止 2020 年 12 月,中国累计新冠确诊 9.4 万例,而海外主要医药制造业国家同期累计确诊大都在百万以上,中国在疫情中证明了自身可靠成熟的工业体系,可以为全球制药工业所倚赖。
3.本土创新药企业崛起,内生需求逐步旺盛。2019 年中国新药研发支出达 211 亿美元,2015-2019 年 CAGR 达 19.1%,其中药物发现阶段 CAGR 达 26.8%远高于其他阶段增速。据 Frost & Sullivan 估计 2019-2024 年中国新药研发支出复合增速为 17.7%,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从投融资额看,2020 年中国医疗健康产业融资事件共 767 起,对应总融资额 1627 亿元,创历史新高。
2011-2020 年中国医疗健康产业融资额复合增速达 32.9%, 同样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从国内 I 类化药的 IND 与 NDA 申请数量看,越来越多的国产药物进入临床和商业化阶段,以上种种皆体现出国内新药研发的方兴未艾。本土药企创新研发投入的加大和投融资规模上升代表了国内旺盛的内生需求,进一步推动行业景气度向上。
2.1.3. 中国 CXO 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
相较海外,我们认为中国 CXO 更为核心的优势则体现在人员素质与制度支持上, 即所谓“人和”,主要体现包括:
1.人口红利与工程师红利,高素质低成本的人员是中国 CXO 产业发展的独特驱动力。中国拥有庞大的人口基数,每年理工科毕业生人数与海外留学归国人员较多,使得 中国同样具有数量众多的高素质人才。2018 年中国科学家与工程师人数总和已超过 110 万,为世界之最。工程师红利使得国内 CXO 企业能够以较低成本雇佣高素质的科研人 员,驱动 CXO 产业发展,尤其表现在离岸属性强的药物发现及 CDMO 领域。在岸属性 较强的临床 CRO 方面,同样受益于我国高人口基数,各类病患人群较多,因此中国临 床试验患者招募成本与各类临床前试验成本同样低于西方发达国家。据上海医药研究中 心数据,我国临床试验成本仅为西方发达国家的 30%-60%,临床前试验成本则为 30%左 右。人口红利与工程师红利的加持未来仍将是中国 CXO 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取胜的关键。
2.企业家精神,高学历人才归国创业潮推动 CXO 国际化。目前中国 CXO 龙头公司 中,董事长及创始人有众多博士学历的海归人才,公司管理层中也有众多高学历海归高管。过去 20 年的留学人员归国创业潮为中国 CXO 行业注入更多活力,一方面助力 CXO 企业蓬勃发展,另一方面也使得企业管理体系与技术平台自建立便具有广阔的国际化视 野。
3.资本市场支持,融资渠道放开与药物研发模式创新共推行业前进。2018 年香港开放生物科技板块,2019 年中国大陆开设科创板后,越来越多的 Biotech 与 CXO 公司登陆港交所或科创板,丰富了企业融资渠道。据麦肯锡统计,2020 年截至 11 月 10 日, 已有 18 家中国创新性 Biotech 或 CXO 公司登陆美国纳斯达克、港交所或科创板市场, 总募资达 2170 亿美元,远远超过以前年度。资本市场投融资服务加强的背后实际上是 对医药研发 VIC(VC+IP+CXO)模式的认可,使得 CXO 公司更加深刻地融入医药研发 与创新的浪潮中,提升企业价值并获取利润。
2.2. 打开黑匣子,中国 CXO 的能力与位置
黄金年代中,中国 CXO 公司的位置在哪里?与海外公司能力对比如何?从企业规 模看,中国 CXO 龙头当属药明康德,2019 年实现营业收入 129 亿元,拥有员工近 2.2 万人,但其绝对体量较全球 CXO 龙头 IQVIA、Covance、Charles River 等仍有不小的差 距。然而从盈利能力看,国内 CXO 公司的毛利率普遍高于海外(35%-50% vs 25%-40%), 这一方面源于国内行业增速更高,蛋糕足够大而竞争格局较海外更为宽松,另一方面也 是因为国内企业能够提供更为低价高效的服务。
具体细分板块看,中国 CXO 龙头企业在药物发现与 CDMO 领域布局更多,相较之下海外 CXO 公司在临床 CRO 领域出现更多全球性龙头企业。主要原因一是临床 CRO 本身市场规模更大,另外临床实验承接 IND 与 NDA 申报,过程较为繁琐,受本地化政 策法规影响更大,导致在岸属性更强。海外药企研发费用更多(19 年国内药企研发费用 约占全球的 11.6%),渗透率更高,造就了更多临床 CRO 龙头企业。同时临床 CRO 企 业核心能力之一是临床资源的整合,外资企业积累相对丰富,先发优势更为明显。
无论是 CRO 还是 CDMO,CXO 作为药企研发生产的服务商,其能力可以用“多快好省”地满足客户研发外包需求来概括,即要求 CXO 公司的产能充足、订单完成高 效、技术与专利保护能力出众、成本相对可接受。在交接订单过程中,CXO 企业类似一 个“黑匣子”,我们从上述维度入手将其打开,对 CXO 企业能力进行剖析,并比较欧美、 印度和中国 CXO 企业上述能力。
2.2.1. 高人效,符合全球质量体系要求的稳定产能才是真产能
CXO,尤其是 CRO 是典型的人力密集型行业,其产能可视为人员数量与人均创收的拆分。2019 年,中国 CXO 企业的人均创收普遍在 40-60 万元区间,海外 CXO 企业 人均创收则普遍在 120-200 万元区间,主要是因为海外企业成本更高相对订单金额更大。 从人均创利看,中国 CXO 企业受益低成本,盈利能力普遍高于海外(2019 年人均创利 均值 13.43 万元/年,海外剔除偏离均值过大的三星生物后均值为 11.97 万元/年)。其中 CDMO 企业由于重资产属性,人均创收与创利显著高于 CRO 企业,其产能直接反应在反应釜体积、车间数量、工厂面积等指标上。
然而对 CDMO 而言,相较仿制药企业依靠较为粗放的产能释放扩大企业规模,创新药的生产贯穿药物发现到商业化生产的全流程,对工艺优化和稳定生产的要求更高。 对于临床前早期阶段,CMC(化学、制造和控制)是新药 IND 申报材料中非常重要的组成 部分,包括原料药、制剂的组成、生产工艺、稳定性、杂质研究、安慰剂信息等。CMC 研究需解决化合物工艺开发、工艺放大、符合 GMP 标准的原料药合成和相应质量保证 体系,连接药物研发、临床与商业化过程,相应订单级别则从克级(实验室)逐渐放大 到公斤级(临床),到吨级(验证批及商业化生产),此时的产能对质量体系要求极高。
我们以 FDA 药品制造场所目录(Drug Manufacturing Site Catalog)所载数量代表产 能,2019 年美国本土、印度和中国拥有的符合 cGMP 生产场所分别为 1793、505 和 379 座,对应占比分别为 42%、12%与 9%,为该目录前三名,由此可见在符合 FDA 的 cGMP 产能(包括 API 与制剂)方面中国目前仅次于美国与印度。在大分子产能方面,根据 ContractPharma 统计,北美与欧洲仍有绝对优势,设施数与平均产能均高于中印,中国 的设施数高于印度而平均产能低于印度,每座设施所具备的总反应釜能力在 4000L 左 右。总体而言,中国与印度在 cGMP 产能上落后于欧美,但具备有较大潜力,小分子产能中国落后印度,大分子两者能力相当。

过渡到临床商业化阶段后,伴随着下游制剂放量,相对绝对的低成本生产,药企在选择合同外包生产企业时更加注重供应的稳定性。我们以 FDA 警告信数量体现企业稳 定生产的能力。生产企业在接受 FDA 检查后结果可分为 NAI(等同于零缺陷)、VAI(视为发放 483 表格,如果回复不及时或不被接受会受到警告信)、OAI(会被发放警告信, 如果警告信回复不被接受将会受到进口警示,拒绝入境)。FDA 警告信中超 50%发放给 美国本土企业,而海外企业中由于中、印 cGMP 设施更多同样受到了更多警告信。2016 年 FDA 加强海外检查力度后,中国企业收到的 FDA 警告信超过印度,而 2019 年大幅 回落,已低于印度(15 个 vs 16 个),反映出中国企业合规性与稳定生产能力不断加强。 从警告信的类型看,中国企业涉及的缺陷项较为平均。而得益于其深厚的制药工业基础, 印度收到的警告信中物料、设施与设备及实验室引用项较少,但在 FDA 近年来更加注 重的质量系统与记录报告方面,印度企业暴露出更多问题。
综上,我们认为中国 CXO 企业的人效与符合 cGMP 的产能较欧美企业还有提升空 间,但盈利能力更强。质量体系与稳定性生产方面,印度的制药工业基础更好,但近年来中国企业正在快速赶超,在大分子领域中国 CXO 企业已具备一定竞争力。
2.2.2. 同样具备低成本优势,中国与印度直接 PK 中胜在哪里?
印度是全球仿制药工厂,拥有极强的制药工业基础,尤其在供应美国市场方面,印 度在仿制药制剂与原料药出口方面具有全球性优势。从美国 DMF 持有人分布看印度 2016 年拥有的 DMF 持有人已超过 300 个,远超其他国家(包括中国和美国自身),每 年新增申请也远超其他国家,仅 2020 年上半年新增 DMF 申请者就有 155 家来自印度。 然而印度的 CXO 产业并没有诞生世界级龙头,依托其 API 工艺与制药产业基础转型较 为突出的企业也仅有 Jubilant Life Sciences 一家企业进入 CDMO 企业规模世界前十。那 么中国与印度比较 CXO 产业孰强孰弱?中国 CXO 企业相较印度的竞争力在何处?
首先,打铁还需自身硬,中国的基础工业与高学历人才相对印度更为扎实。我们以 每年生物科技领域发表的文献数量代表一国生物制药领域的人才储备,或“工程师红利”。 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生物科技领域论文“原产国”,印度在生物科 技科研领域人才储备方面相对中国落后。同时中国的基础化工强大,印度大量的医药中 间体与部分原料药尚依赖从中国进口。据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统计,2019 年我国 出口印度原料药共 80.79 万吨,出口总额 56.5 亿美元。
第二,印度制药工业的崛起从仿制药开始,是世界“药厂”,部分原因是受益其专利体系较为宽松。但这对仿制药发展是好事,对创新药与专利药 CXO 却是顾虑。对于药物,拟用作或能够用作食品,药品或药物的物质,或通过化学方法生产的物质,1970 年颁布的首部《专利法》规定印度专利仅授予此类物质的生产过程,而不授予其本身专 利。因此,根据该法律,药物分子不能获得专利保护。尽管加入 WHO 后,印度的专利 保护法规逐步健全,2005 年对《专利法》的修改开始对药品实施专利保护,但出于药品 可及性考量仍保留了药品强制许可等制度。因此对创新药企业而言,外包其核心研发或 生产流程至印度仍存在一定顾虑。而中国在药品专利体系方面与国际接轨较好,使得中 国承接 CXO 产业转移更有优势。
最后,中国本土创新药浪潮先于印度一步开启。来自本土创新药企业的订单将为中 国 CXO 企业贡献业绩,而印度相对来说创新药发展较为落后,需要更多依靠欧美产业 链的转移。
2.2.3. 榜样就在身边:一体化平台做大漏斗入口,端到端提升药物研发流程效率
建设一体化、端到端的药物研发与生产平台是全球 CXO 企业提升效率的有效措施, 也是 CXO 企业发展趋势。其主要优势是跟踪药物研发全流程,提升平台服务效率,并 通过各业务板块间协同形成规模效应,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而展望全球,药明康德与药明生物分别是目前全球小分子与大分子平台化建设最为领先的企业。临床 CRO、药 物发现和 CDMO 的横向拓展壁垒较高,海外企业多依靠并购完成一体化布局。而药明 康德与药明生物自建立就分别定位小分子与大分子的药物研发生产平台,较海外企业战 略定位更为清晰。2019 年药明康德依托其一体化平台服务于全球 12%的临床阶段小分 子创新药,756 个临床前与临床 I 期项目有效向下游导流。药明生物则承接 121 个临床 前项目,通过不断扩大项目漏斗口,提升平台化能力与效率。

综上,对比欧美、印度与中国 CXO 产业的能力,我们认为中国在产能、人效潜力 和成本控制方面优于欧美的同时,生物制药领域人员素质、技术水平及专利保护能力强 于印度,拥有更高的“综合实力评分”,未来全球 CXO 产业中心向中国转移势在必行。
2.3. 比较优势下中国 CXO 的成长路径
通过参考欧美 CXO 龙头的发展路径,分析中国 CXO 产业的驱动力、并与欧美及印 度 CXO 企业对比,我们认为当今中国 CXO 产业正处于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参考美国 CXO 产业崛起的 90 年代,这一过程可能会持续 5-10 年,而在比较优势的推动下,中国 CXO 产业的发展,未来空间将有望超越欧美。
从发展阶段看,我们认为中国 CXO 企业的特色成长路径分三段:
第一,起步期。此时国内 CXO 企业主要依靠低人力成本获取订单,完成客户资源、 项目经验、企业实力的原始积累。这一阶段行业内企业数量迅速增加,各细分领域呈现 百花齐放的态势。充足的项目需求与产业链转移趋势使得多数国内企业已渡过这一时期。
第二,快速扩张期。此时国内 CXO 企业依靠产业链完善、一体化优势及重资产投 入导致的规模效应,不断精进自身能力,进入更多高附加值领域,快速做大规模。同时 行业内并购整合盛行,战略合作不断,龙头企业优势凸显,行业集中度迅速提升。
第三,稳步成长期。此时一批全球性 CXO 龙头有望逐步涌现,它们的特征是拥有 较大的企业规模与产能、良好的业界口碑、出色的技术平台、高素质的人才团队、优秀 的项目管理经验、敏锐的产业与商业嗅觉,并能通过灵活的商业模式和全产业链资源赋 能全球各式各样的创新型医药研发公司。拥有稳定供应能力与差异化竞争优势的细分龙 头同样占有一席之地。
我们认为,目前我国 CXO 产业已步入到快速扩张的第二阶段,应当积极看待 CXO 企业在这一过程中的横向、纵向扩张进度及服务与供应能力的升级。
2.4. 中国 CXO 企业的空间测算
如前所述,CXO 产业的空间主要来自全球创新药研发投入与医药健康领域融资规 模,以及外包渗透率的提升。根据当前全球新药研发产业链各环节的外包渗透率,临床 前安评与小分子 CDMO 已具备较高渗透率,而 API 研发、药物发现、制剂开发等领域 渗透率仍然较低,上述子领域受益双因素驱动有望实现更快增长。参考 Frost & Sullivan 的行业数据,2019 年国内主要 CRO 公司在各自的目标市场中 全球市占率都很低,除了药明生物以外,市占率均低于 3%。我们认为 CXO 行业受益创 新药高景气度,各子领域未来都将蓬勃发展。其中大分子 CDMO、药物发现与临床 CRO 受益渗透率的提升增速将高于平均水平。至 2029 年各子领域增速将回落至 5%-10%左 右,同时我们假设至 2029 年各国内 CXO 公司的收入增速,则中国各家 CXO 公司有 8~12 倍的收入提升空间。按市占率看药明康德全球市占率有望达 8%,而药明生物在大 分子 CDMO 领域市占率将达 20%,中国其他各细分 CXO 龙头也有望在其各自细分领域占据全球 5%以上的市场份额。
3. 行业红利,理解中国 CXO 的高估值并发掘 21 年投资机会
我们选取 A 股上市公司中的药明康德、康龙化成、泰格医药、美迪西、睿智医药、 凯莱英、博腾股份、昭衍新药、九洲药业、药石科技与成都先导(博济医药因市盈率波 动过大剔除)及 H 股中的药明生物、方达控股及维亚生物的市盈率(TTM,剔除负值)作为中国 CXO 企业估值参考;选取 Charles River、Labcorp、Syneos、ICON、PPD、PRA Health、IQVIA、Catalent、Medpace、Jubilant、Lonza 和 SAMSUNG Biologics 为海外 CXO 企业估值参考。中国 CXO 企业中有众多公司当前估值在 100 倍以上,普遍在 70X-150X 的估值区间,而海外企业中除大分子 CDMO 公司三星生物,大多数公司估值在 100 倍 以下,普遍处于 30-60 倍的估值区间。中国 CXO 企业的估值水平显著高于海外资本市 场,如何理解这种高估值?
我们认为,中国 CXO 板块的高估值是上文所讨论的产业趋势、行业政策、人才素质三者共振下行业高景气的必然结果,其本质则是当今中国和欧美发达国家在医药产业链上的不同位置造成的。长期看中国 CXO 企业的发展空间巨大,行业天花板较高;短 期看,CXO 标的的确定性、成长性和灵活性使其仍极具投资价值,另外创新因素或将进 一步推动行业景气度向上。
3.1. 从药明美股退市说起,产业链差异造就中美 CXO 板块估值的不同
药明康德成立于 2000 年,是中国 CXO 产业的拓荒者和领军者。公司起家于海外的 小分子研发服务,并通过内生与外延增长逐步搭建一体化、端到端的药物研发平台。2019 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128.72 亿元、扣非后归母净利润 19.14 亿元,从规模看,目前药 明康德是国内 CXO 的绝对龙头,全球 CXO 企业规模排名前十。
2007 年药明康德赴美上市,此时公司已是打通药物发现、临床前 CRO、CMC 和 CDMO 的平台型公司,然而其美股股价表现平平。2015 年公司董事会选择私有化退市, 2007-2015 年 8 年间公司总市值由上市初期的约 120 亿元增长至约 200 亿元,期间市盈 率在 10X-30X 区间波动。2018 年,公司登陆上交所和香港联交所,市值经短暂调整后 一路高歌,至 2021 年 1 月 29 日已破 4000 亿人民币,市盈率(TTM)166 倍,如果算上 2016 年分拆的药明生物则两家公司当前合计市值已破 8000 亿元。基本面方面,药明康德近 10 年来收入端增长稳健,扣非归母净利润在 2015 年受退 市、重组和合全药业挂牌新三板等影响表现不佳外,17 年后公司业绩显著提速,主要系 公司一体化布局下各业务板块的协同效应显现,同时公司大力向临床 CRO 拓展逐步增 厚业绩,并完善一体化平台布局。
基本面方面,药明康德近 10 年来收入端增长稳健,扣非归母净利润在 2015 年受退市、重组和合全药业挂牌新三板等影响表现不佳外,17 年后公司业绩显著提速,主要系公司一体化布局下各业务板块的协同效应显现,同时公司大力向临床 CRO 拓展逐步增厚业绩,并完善一体化平台布局。
估值方面,药明康德 A 股/H 股优异的股价表现相对美股则体现出 A 股/H 股与美股对 CXO 企业估值的不同,但中美两方市场对 CXO 企业的估值则基本同样锚定各自市场创新型药企的估值。我们认为在当今全球医药创新中心仍聚焦在欧美的情况下,欧 美与中国在创新药研发产业链中的相对位置与比较优势的不同也造成了中美资本市场 对 CXO 企业价值认知的差异。当前美股中大型药企辉瑞、默沙东、礼来的市值可达 2000 亿美元左右,PE(TTM)在 20-30 倍,而 CXO 公司中专精临床的 ICON 估值较低,临 床前与药物发现 CRO 龙头 Charles River 估值在 40 倍以上,小分子及大分子 CDMO 龙 头之一的 Catalent 则拥有 60 倍以上的估值。美股对 CXO 企业的估值基本锚定药企,溢 价更多体现在 CXO 企业一体化布局与未来成长空间上。而选取中国代表性的 CXO 企 业药明康德、泰格医药和凯莱英,其估值同样锚定创新型药企龙头如恒瑞医药、贝达药 业和中国生物制药,但估值溢价可能更甚。我们认为一方面这体现出中国 CXO 企业估 值的合理性,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中国 CXO 企业普遍上市较晚,相关标的具备一定稀缺 性。而 CXO 企业资产的三个属性使其中长期仍具有较高投资价值。
3.2. 紧抓核心指标,CXO 资产的三个属性造就其市场稀缺性
从公司指标看,我们认为 CXO 公司具备的三个属性是 CXO 标的稀缺性的关键。即 在医保控费和创新药研发投资回报率降低背景下的企业业绩确定性,在中国创新药崛起 及全球医药产业链转移背景下的企业成长性,以及立足国际化及纵向一体化背景下的企 业扩张的灵活性。上述特性可由企业所处产业链中的众多指标追踪,是把握 CXO 企业 核心资产的关键。
3.2.1. 中国 CXO 企业未来 5 年具备极强的业绩确定性
受益于新药研发需求端的旺盛,我们认为 CXO 企业在未来 5-10 年业绩将有较高确定性,从以下维度可以追踪公司未来业绩兑现:
首先,CXO 企业的直接收入来源于订单交付,因此在手订单金额、订单结构;服务 客户的数量与服务客户的结构;企业财务指标中的预收账款、应收账款等对公司业绩有 一定提示价值。从财务指标入手,我们发现 2017-2019 年 CXO 公司中,应收账款及应 收票据与预收账款及合同负债普遍增幅较大,分别代表着被下游客户占据和占据下游客 户的金额大幅增长。部分头部企业如药明康德 2020 上半年应收账款及票据与预收账款 及合同负债两项指标已超过 2019 年全年,体现出公司业绩不断边际向好的变化。

在手订单方面,当前 CXO 公司普遍订单饱满。如国内大分子 CDMO 龙头药明生物 截止 2020 年上半年在手订单金额已达 94.6 亿元,较 2019 年末大幅增长 85%,是其 2019 年营业收入的两倍有余。昭衍新药、康龙化成等 CXO 企业近年来在手订单同样大幅增 长,九洲药业等 CDMO 公司订单更是已经排到一年后。充足的在手订单体现了中国 CXO 企业日益增长的 BD 与订单承接能力,是 CXO 企业业绩增长的有效保障。
而从客户结构看,一方面国内 CXO 与海外制药巨头的关系不断加深,如九洲药业 承接诺华重磅炸弹产品诺欣妥的商业化生产;另一方面凯莱英、药明康德等龙头企业正 依托长尾客户战略不断承接国内及海外中小客户的订单,如凯莱英海外 Big Pharma 的 客户(主要来源于辉瑞、默沙东、艾伯维、礼来和 BMS 五大核心客户)收入占比由 2018 年的 79.58%下降到 2020 年上半年的 73.94%,对应国内制药公司客户收入占比则由 4.19% 提升到 10.96%。未来 Biotech 公司引领的创新药研发项目的增加以及国内创新药的崛起 将不断增厚 CXO 公司业绩,进一步加强产业内龙头公司的业绩确定性。 另外,国内 CXO 公司近年来频繁推出股权激励计划,并设置业绩考核目标。股权 激励有利于绑定企业核心员工利益,彰显企业业绩信心,也是 CXO 企业业绩确定性的 体现。
3.2.2. 中国 CXO 企业具备较强的成长性
CXO 企业的先导指标之一是人员数量,尤其对 CRO 公司,人员规模是公司扩张的 基础。从人员总数看,近三年中国 CXO 企业普遍处于扩张期,药明康德、康龙化成等 行业龙头也引领了行业内的“人才大战”。其中药明康德不仅人员扩张迅猛,而且员工学 历水平较高,截止 2019 年药明康德博士员工数量已有 1022 人,远超国内其他 CXO 企 业。
除员工数量外,对于 CXO 公司而言,固定资产的扩张则也是反映企业成长性的另 一良好指标,尤其对于 CDMO 公司营收增长与固定资产增长间相关系数更高。我们用 企业在建工程/固定资产表示公司扩产规模与扩建意愿。自 2017 年-2020 年上半年,药 明康德、睿智医药、昭衍新药、凯莱英与药石科技均处于大幅扩产期,药石科技的在建 工程与固定资产的比在 2020 年上半年甚至突破 100%。在订单饱满需求饱和的情况下, 利用固定资产的扩张横向拓宽业务宽度,增加企业产能,之后通过产能释放提高企业研 发与生产服务的供应能力,使得 CXO 公司走上企业扩张的正循环。
在建工程之外,我们同样注意到国内 CXO 公司利用可转债、定增等方式募资,募 投项目普遍为扩大产能。典型如药明康德(合全药业)、凯莱英和九洲药业在 20 年先后 公布的定增募资计划均用于旗下 CDMO 工厂的扩产。
3.2.3. 更深刻地融入医药创新,CXO 龙头具备灵活变现的能力
随着 CXO 公司更加深入地融入医药创新产业链,其参与医药创新的方式也在发生 变化。除 VIC 模式的盛行外,以药明康德为例,国内 CXO 龙头公司可通过投资参与构建医药健康生态圈,保持行业先行优势。药明康德通过成立合营企业和风险投资基金, 依托产业资源,对多个前沿科学领域进行选择性投资,以持续跟踪行业前沿科学技术, 并早于竞争对手进行布局。目前公司所投资领域主要包括创新生物技术、人工智能、变 革性技术、医药健康信息技术、医药健康服务五大板块,所投资企业均为细分领域内技 术和研发领先的创新型公司,其中,Unity Biotechnology 和华领医药分别在美国纳斯达 克和香港证交所上市。通过上述投资,不仅公司获得了良好的投资回报,同时使得各业 务板块间协同效应加强,利于公司把握最新产业动向,加强行业领导地位。
3.3. 创新性的 X 因素或将进一步推动行业景气度
药物研发是技术驱动的行业,新技术的出现为行业发展带来不确定性,但更有可能 极大提升应用创新性技术的 CXO 企业的效率。以 AI(人工智能)技术为例,其可作用 于药物研发中的药物发现、临床前研究、临床试验、药品生产和销售推广五个阶段,主 要应用于靶点发现、化合物合成、新适应症发现、化合物筛选、晶型预测、患者招募、 优化临床试验设计、药品检查、学术推广等九大场景,通过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深度学习、机器学习和图像识别等 AI 技术,来提升药物研发、生产和销售推广效率。 海外大型药企如 BMS、艾伯维、辉瑞、阿斯利康等均已开展和 AI 技术公司的合作, 而国内 CXO 公司如药明康德和 Insilico Medicine 在化合物筛选,博腾股份与晶泰科技在药物结晶技术和工艺研究开发、药物智能开发平台等领域的合作已经走到了行业前列。类似 AI 技术等创新性的未知“X”因素或将为持有开放态度的中国 CXO 行业注入更多活力,推动行业景气度进一步向上。
4. 详解 CXO 公司的α来自哪里
通过拆解行业性的β变量,我们指出国内 CXO 行业的高景气度与资产特性,那么 CXO 行业未来集中度是否会提升?CXO 标的的α又来自何处?我们认为其主要来自 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专业性。在医药研发高度分工的背景下,龙头公司有着更为深厚的客户资源 和人才优势,可以更为效率地精进自身能力,帮助药企在研发过程中减少费用和加快进 度。当前,不仅 Big Pharma 更加愿意和长期战略 CXO 公司合作,而且中小 biotech 公司 由于更加专注于企业研发环节,也倾向于找龙头 CXO 公司。因此,龙头公司的订单整 体比较饱和,一方面保障了企业的高增速,另一方面,CXO 龙头公司可以选取承接利润 更为丰厚的订单,提升自身盈利性。
除了行业龙头之外,CXO 企业通过高研发投入可形成自身较为特色竞争领域,利用 专业性服务能力构建护城河。目前 A 股上市的 CXO 公司中,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重最高的是成都先导,34.62%的研发支出占比远高于其他同类公司;排名第二的是药石科 技。成都先导与药石科技均是药物发现 CRO 企业中,拥有独特技术平台的典范(DEL 库与小分子砌块库),建立起较高竞争壁垒,面对的竞争环境较为宽松。因此,两家公司 的毛利率、净利率、人均创造收入和人均创造净利润几项指标都位于行业前列。

第二,规模优势。CRO 是人力密集型行业,在企业做大后,往往面临管理边界扩大的人员管理难题,人均创收不一定向好。同时由于 CRO 贯穿新药研发全流程,各细分板块间有较强独立性,因此企业更多依靠收购进入新的业务领域。此时平台型公司业务间可形成协同效应,业务拓展的天花板更高,更能体现规模优势。
相反,CDMO 公司可在生产交付订单的过程中不断优化工艺,从而一方面扩大产能, 另一方面获取更多高附加值的订单,体现了 CDMO 企业与单纯专利药合同生产企业 (CMO)的区别。我们以营收/固定资产回归系数体现企业的资产利用效率,CDMO 第一梯队龙头凯莱英与合全药业明显高于九洲药业与博腾股份,主要原因就是龙头公司更为强大的研发能力和规模化生产优势。按照规模优势的从高到底,我们认为 CXO 中各细分子版块的排序为 CDMO>临床前 CRO>药物发现>临床 CRO。第三,龙头公司在平台化下商业模式的多样性。CXO 在新药研发生产中,对服务药 品和客户往往具备更深的理解,在龙头公司可以衍生出较多的商业模式。比如说,药明 康德 DDSU 业务部门,其商业模式的创新改善单纯订单获取、交付模式下的利润获取, 平滑企业业绩。药明康德的国内新药研发部(DDSU)专注于包括抗肿瘤、免疫、抗感 染、代谢及老年病等在内的中国亟待满足临床需求的疾病领域,提供包括靶点验证、药 物设计、药物化学、药效学、药代动力学、毒理学等临床前研究开发服务平台,是药明康德自美股回归后着重发展的部门之一。针对我国创新药发展热潮兴起,创新药企业没 有充足的现金流来支付高昂研发费用的情况下,DDSU 对计费方式进行了革新,即药企 无需在新药还未带来足够收益时便付清研发费用,而是通过里程碑收入和新药上市销售分成的方式支付。
对创新药企而言,DDSU 减轻了药企在创新药发展初期的经济负担, 为国内创新药企赋能。对药明康德而言,DDSU 则将项目现金流入分摊到新药的整个生 命周期,公司在短期内单个项目收入可能有所下降,但是随着参与的新药项目的数量增 加,后期收入将不易受制于订单的数量从而实现长期稳健的增长,也给企业的盈利带来 了更大的弹性。
5. 细分板块,透视子领域的投资机会
5.1. 大分子 CDMO:皇冠上的钻石,中国市场药明生物一家独大
大分子 CDMO 服务于生物药的研发与生产,相较于小分子化学药物,生物药物研 发难度大、周期长,研发种类覆盖了多肽、胰岛素、重组蛋白、单克隆抗体、核酸类产 品和细胞因子等,研发的集中方向主要在肿瘤、神经退化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冠 心病等。根据 Frost & Sullivan,大分子 CDMO 是 CXO 行业中未来 5-10 年增长最快的 子领域,可谓“皇冠上的钻石”。
生物药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是大分子 CDMO 兴起的基础。根据 Frost & Sullivan, 2019 年全球生物药市场规模约为 2867 亿美元,2014-2018 年生物药市场复合增速为 7.73%,高于小分子化药 4.37%的增速,占全球药物市场的份额也由 2014 年的 18.65%提 升至 2018 年的 20.64%。细分来看,引领生物药市场增长的主要是单克隆抗体和生物类 似物,该细分市场 2019 年市场规模约为 1290 亿美元,占全部生物药的 45%,近 5 年复 合增速为 9.5%。
相比小分子药物,生物药更有希望成为超级重磅品种的预期,也是各药企大力投入研发的另一个核心驱动力,为大分子 CDMO 未来商业化品种放量铺平道路。根据 EvaluatePharma 的数据统计和预测,全球药品销售额 Top100 产品中,生物药占比提升 明显,从 2010 年 32%到 2017 的 49%,2024 年有望进一步提升到 52%。2019 年全球销 售额排名 TOP20 的药品中更是有 12 个是生物药,销售额合计占比 65%。同时根据 Evaluate Pharma 预计,至 2024 年销售额超过百亿美元的 4 个品种中将有 3 个是单抗, 销售额排名 TOP10 的产品中将有一半是生物制剂。这使得未来创新药企在生物药领域 的研发意愿更强,大分子 CDMO 企业承接的项目进入商业化阶段后也有望更快放量。
2019 年,全球大分子 CDMO 市场规模约为 78 亿美元,2014-2018 年 CAGR 约为 20%,同期中国大分子 CDMO 市场规模约为 11 亿美元,2014-2018 年 CAGR 高达 41%, 增速显著高于全球。从竞争格局看,全球大分子 CDMO 龙头 Lonza 市占率 7.1%,药明 生物市占率 5.1%为全球第三。国内方面,药明生物是绝对龙头,与第二梯队之间拉开了较大差距。近年来康龙化成、凯莱英、博腾股份等小分子 CDMO 企业通过自建工厂或 并购的方式逐步向大分子 CDMO 拓展,但小分子与大分子在研发流程、工艺设计等方 面差别较大。我们认为药明生物先发优势明显,短期内国内仍将保持药明生物一家独大 的局面。 从平台布局看,药明生物较其他海外大分子 CDMO 企业在生物药发现领域有一定 优势,是少有的端到端服务于大分子研发生产的 CDMO 企业。在最新的双抗和 ADC 药 物领域,药明生物同样形成了领先全球的技术优势,未来有望为公司业绩提供爆发点, 巩固公司行业地位:
在双抗领域,药明生物提供技术平台 WuxiBody,一体化技术平台也提供了较大的 灵活性,能使用客户提供的单抗直接从双特异性抗体工程开始项目。双抗开发的难点在 于提升其体内的稳定性、解决错配问题,同时保证工艺生产的稳定性。药明生物双抗技术的亮点在于其平台技术具有良好的通用性,可以通过利用 TCR 恒定区取代重链恒定 区 CH1 和轻链恒定区,避免重链与轻链的错配,相较于常用的 common light chain(通 用轻链,CLC)等技术来说,流程更加简单和独立,研发效率更高。
在 ADC 药物领域,药明生物利用及整合内部抗体发现、毒素及偶联子开发、合成 及偶联技术,为客户提供理想的先导 ADC 分子,其 ADC 一体化服务平台可提供从早期 研发到工艺放大、新药申报及临床试验样品生产的一站式服务,赋能合作伙伴在不到 18 个月的时间内完成从 DNA 到 IND 申报工作。
5.2. 小分子 CDMO:跟踪 D 能力及 M 产能释放,关注原料药转型企业
尽管小分子 CDMO 行业增速低于大分子,但由于生物制剂的高价值、高利润属性 及专有细胞株制造过程中的 IP 保护问题,过去十年 Top25 药企对生物制剂 API 研发生 产投资超 1000 亿美元,远高于外包服务支出,外包意愿相对小分子更低。根据 Results Healthcare 估计,至 2023 年,生物制剂 API 外包渗透率将由 2019 年的 12%下降至 11%, 相应的小分子化合物 API 外包渗透率将由 2019 年的 34%提升至 2023 年的 37%,贡献 CDMO 行业 2019-2023 年市场规模绝对增量的 50%。小分子化合物领域仍是国内 CDMO 企业未来角逐竞争的主战场。
对于小分子 CDMO 企业而言,D(研发)与 M(产能)能力同等重要,目前国内一 梯队企业包括药明康德旗下合全药业及凯莱英。准一线企业则包括博腾股份与九洲药业。 奥翔药业、美诺华等从原料药 CMO 向 CDMO 转型的企业则有一定差距。我们以研发人 员数量、研发投入两项代表 CDMO 企业研发能力,以订单数量及其中商业化订单占比、 企业披露产能及 FDA 检查结果代表企业生产能力。可见凯莱英与合全药业在研发能力 上遥遥领先,而订单数量及合规产能领先相对较小。
近年来,国内众多特色原料药企业向 CDMO/CMO 转型,切入创新药/专利药商业化阶段打开成长空间。特色原料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低成本,稳定、高质量的生产供 应能力,依靠丰富的工艺优化经验成为理想的医药外包生产承接企业。根据研发能力、 生产能力、质量管理能力及注册能力等水平的不同,CDMO/CMO 企业可提供的服务可 分为简单受托加工、普通技术转移和新技术开发和运用,提供服务层次的不同使得企业 所面临的竞争环境及利润空间也存在较大差异。对于能够在满足 GMP 认证的标准前提 下,为制药公司提供工艺研发及定制生产服务的 CDMO 供应商,能够获得较大的利润 空间,竞争程度也相对较低。我们认为除转型较为成功的九洲药业外,应当关注具备工 艺优化经验及相关技术平台的奥翔药业、美诺华、天宇股份、普洛药业等公司,注意其 CDMO/CMO 业务转型带来的业绩拐点。
5.3. 药物发现:平台建设能力至关重要,全平台布局与利基市场共存
药物发现是医药产业链中最前端的环节,也是技术难度和经济价值最高的环节。它以新药开发想法的产生为起点,以拟进行临床前试验并进入临床研究的活性化合物(候 选药物)的确定为结束。为了发现一种新药物,通常需要筛选数以万计甚至数以亿计的 化学物质,并且,随着新颖结构药物的化学合成难度增加,以及可供筛选的物质的匮乏, 这一环节的成本也越来越高。2019 年,全球与我国药物发现 CRO 市场规模分别为 129 亿美元与 14 亿美元,2015-2019 年 CAGR 分别为 10.8%与 33.4%。

药物发现 CRO 通过合同的形式向制药企业提供新药研发服务、涵盖新药研发全程 的不同阶段,主要负责提供建立药物筛选模型(化合物库的建立和药物筛选)、苗头/先 导化合物的发现、先导化合物优化等工作。其服务流程主要如下:
建立化合物库:根据客户给定的靶点或靶点群特性,设计和合成针对性的化合 物库(包含大型的化合物库和聚焦的化合物库),或者直接根据客户指定的结 构合成相应化合物。
化合物筛选:建立筛选方法,对指定的化合物库进行筛选(可以高通量筛选或 DNA 编码化合物库的筛选等),得到苗头化合物。
先导化合物优化:基于前期化合物筛选结果,进行构效关系分析与分子设计、 化合物合成、生物学评价,逐步迭代优化得到先导化合物。
目前,在药物发现领域的主要筛选方法包括传统的基于已知活性化合物的研究、高通量筛选(HTS)方法,基于结构化的药物筛选(SBDD)、基于片段化结构的筛选(FBDD)、 DNA 编码化合物库(DELT)和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和虚拟筛选平台(CADD)等。根据 2018 年在药物化学期刊 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 发表文献统计的 2016-2017 年 发表在该杂志上的 66 个临床候选化合物的发现策略,已知活性化合物研究以及 HTS 仍然是新药研发的主流策略,前者普遍应用于当前制药工业,后者一般只在全球大型药企公司内部使用,目前能够提供大规模(百万级)高通量筛选研发服务的 CRO 公司非常少,一般用于靶点纯化的活性蛋白或特定的可大量获取的细胞筛选。目前除 DNA 编码化合物库筛选技术仅产生数个临床药物外,其他药物发现平台技术均已有药物成功上市的案例。
在药物发现平台布局方面,我们认为应当关注以药明康德为代表的全平台布局以及以成都先导为代表的布局高壁垒、广阔前景的 DEL 库等领域的两种模式。药明康德在 高通量筛选、基于结构的药物设计等平台等已具备较长时间开发经验,同时在 2014 与 2018 年,公司分别打造 PROTAC 与 DEL 技术平台,一方面丰富自身平台化能力,满足 更多客户需求,另一方面也可对冲项目集中于单一技术平台产生的研发进度不及预期的 风险。目前药明康德是全球药物发现 CRO 龙头,众多技术平台可有效赋能中小 Biotech 公司,通过长尾客户战略进一步打开企业成长的天花板。
相较药明康德,成都先导专注于 DEL 库开发,并在这一利基领域形成较大优势。 截止 2019 年 8 月,成都先导 DEL 库分子结构数量约 4000 亿个,对外公开的合作数量 32 个,远超同期的药明康德。DEL 库利用组合化学思想,解决了 NME 发现中筛选、合 成效率低,以及筛选信号解读困难的问题,目前全球 20 大药企大部分已开始布局 DEL 技术,具有较大发展前景。同时成都先导的 DEL 库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可通过 IP 转让 以及里程碑付费等方式灵活变现,后续成长潜力较大。
5.4. 临床前 CRO:安评是主要板块,认证资质与实验房面积是硬指标
临床前研究服务包括安全性评价研究、药代动力学、药理毒理学、动物模型等,这 一阶段主要是在实验室条件下,对先导化合物进行实验室研究和活体动物研究,以观察 其对目标疾病的生物活性,并为药物提供安全性、药物毒理等评估。此外临床前 CRO 企 业也提供除研发外的化学合成外包生产服务,以满足临床试验需要大量药品的需求,包 括药物的合成工艺、分离提纯、剂型选择、处方筛选、检验方法等内容。2019 年,全球 与我国临床前 CRO 市场规模分别为 91 亿美元与 18 亿美元,2015-2019 年 CAGR 分别 为 7.9%与 20.3%。
临床前 CRO 市场中非临床安评研究是最大的细分市场,其包括安全药理学试验、 单次给药毒性试验、重复给药毒性试验、毒代动力学试验、生殖毒性试验、遗传毒性试 验、致癌试验、局部毒性试验、免疫原性试验等评价试验。其中毒性实验方案通过观察 实验动物在较长时间内对药物的反应,并对实验过程采集的样品进行检测、对动物标本 的病理学检查,从而获得该受试药物的毒性特征。药代动力学实验工艺方案则是通过单 次或多次给予受试动物药物,然后在一系列时间点采集受试动物的血样,检测血样中药物浓度,并对检测结果加以计算而确定该受试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征。
目前国内安评市场中主要包括三类玩家:
1、专注于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的地方性研究所,比如成都华西海圻(国家成都新药 安全性评价中心)和上海益诺思(国家上海新药安全评价研究中心),其国内外的认证和 资质较齐全,项目经验丰富。
2、侧重于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的已上市临床前 CRO 公司,如昭衍新药和美迪西。
3、综合性的临床前 CRO 公司,其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的业务往往占比较小,如药 明康德、康龙化成等。
由于开展安全性评价需要极强的技术专业性,同时受到严格的 GLP 法规要求,因 此只能在具备 GLP 和实验动物资质的机构展开。而实验动物资质方面最权威的认证则 是 AAALAC,因此上述认证资质成为国内安评企业必须通过的硬性考核。目前国内通 过中国 GLP 认证的安评中心共 69 个,其中同时通过 FDA /OECD GLP 认证的中心仅有 6 个,而以安评为主要业务的昭衍新药与美迪西认证资格最为齐全,是其顺利开展安评业务的基础和良好口碑的体现。
从事药物临床前研究活动主要通过动物实验进行,故动物房产能和实验动物的繁殖、 饲养能力是考量临床前 CRO 公司的第二项硬指标。以昭衍新药为例,其具有 32000 平 米已投入使用的动物房,动物饲养管理设施和功能实验室合计面积超 70000 平方米。同时 公司苏州、广州、重庆基地仍在建设或扩产(21 年预计苏州基地额外新建 2 万平米实验房), 并通过自建梧州食蟹猴基地等方式把控上游实验动物来源,进一步巩固细分龙头地位。我们 认为临床前 CRO 业务相对药物发现等其他早期项目较为独立,昭衍新药深耕安评领域,其 发展路径可参考 Charles River,有望通过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参与安评项目深度与广度的拓 展和海外市场开拓打开成长空间。
5.5. 临床 CRO:国际多中心试验盛行,预计行业集中度提升
临床 CRO 是整个 CRO 行业中市场规模最大的细分领域。2019 年中国临床合同研 究机构市场规模为 37 亿美元,占中国药品合同研究机构市场总额的 54.4%。据 Frost & Sulliva 预计 2019 年至 2024 年,临床 CRO 增速将达 30%,高于整体 CRO 市场的 26.5%。
按临床阶段看,III 期临床由于招募的患者数量众多,市场规模远高于其他阶段。细分来看,中国临床 CRO 最大的细分市场为临床试验运作,2019 年其市场规模达 19 亿美元,占临床 CRO 整体市场份额超 50%。而增速最快的细分市场则为临床试验现 场管理(SMO)市场。临床 CRO 市场的驱动力除了受国内创新药研发高景气度外,也 受到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的盛行。2017 年中国正式加入 ICH 后,吸引越来越多的海外 药企在中国进行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此举一方面加快海外药品进入中国市场,另一方 面使海外药企可以享有中国更低的临床试验成本。中国的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数量从 2015 年 46 项增加至 2019 年 156 项,其中由中国药企发起的国际多临床试验数量由 2015 年的 4 项,增加至 2019 年的 60 项。由于临床试验较强的在岸属性,来自跨境机会的增 加是临床 CRO 企业业绩的另一大增长点。
竞争格局方面,全球临床 CRO 行业市场集中度较高,出现了诸如 IQVIA、Covance、 PPD、LabCorp、Parexel 等行业巨头。根据 Frost & Sullivan,2019 年临床 CRO 市场集中 度 CR10 为 64.9%,泰格医药是唯一进入 Top10 的中国企业,全球市场份额为 0.8%。
国内市场方面,泰格医药具有较大领先优势,较国内龙二药明康德已拉开差距,也是少 数具有国际多中心试验服务能力的内资临床 CRO 企业。我们认为临床 CRO 企业的主要 竞争力来自:(1)专业及经验丰富的人才;(2)广泛的治疗领域专业知识;(3)项目管 理能力;(4)对监管环境的了解;(5)高质量高效率的数统;(6)国际化服务能力;(7) 综合和多元化服务提供能力;(8)广泛的服务与网点;(9)掌握先进的技术等。泰格医 药作为国内临床 CRO 龙头,已建立中国最广泛的临床试验中心网络,拥有忠实的客户 群和优质的口碑,预计未来依托横向扩张有望进一步巩固其头部优势,未来中国临床 CRO 市场将有望进一步向国内龙头集中。
6. 投资建议(详见报告原文)
为什么我们说未来最大的全球 CXO 公司一定出现在中国?中国具备造就全球最大 的 CXO 的天时、地利、人和的土壤:天时方面,中国和全球都迎来了创新药研发热潮, 中国公司 CXO 企业能力经过多年研发投入和重资本开支,企业能力得到极大提升,软 硬实力兼备;地利方面,MAH 政策激发国内 Biotech 公司研发投入、国内具备全球作为 完善的工业产业链、旺盛的内生需求、便利的融资途径,助力国内 CXO 公司发展壮大; 人和方面,中国具备工程师红利,国内 CXO 公司可以招募到大量高素质低成本的人员, 过去 20 年的留学人员归国创业潮为中国 CXO 行业注入更多活力,使得企业管理体系与 技术平台具有更广阔的国际化视野,国内 CXO 公司的创始人大多有海外背景。以上三 大因素,是中国 CXO 企业发展壮大的三大基石,中国 CXO 产业迎来黄金十年,根据 Frost & Sullivan 数据,19-24 年中国 CXO 行业的复合收入复合增速达到 27%,远高于全 球 10%平均水平。2019 年,国内主要 CRO 公司在各自的目标市场中全球市占率都很低, 除了药明生物以外,市占率都低于 3%。我们测算了中国 CXO 领域几大细分龙头,19- 29 年各家公司有 8~12 倍的收入空间,药明生物、药明康德届时将成为全球最大的 CXO 公司。
中国 CXO公司和欧美、印度企业有哪些异同?中国特色的 CXO 成长之路在哪里? 目前处于哪个阶段?通过复盘海外 CXO 巨头,我们发现产业链延伸、重资产投入、深 度绑定客户需求是 CXO 公司发展壮大的必然选择,这三个方面也是中国企业的优势所 在。中国 CXO 公司目前尽管在收入规模和人员数量方面不如欧美龙头公司,但是在从 盈利能力看,国内 CXO 公司的毛利率普遍高于海外(35%-50% vs 25%-40%)。高盈利 使得中国 CXO 公司扩张资本负债表时候效率更高,企业的竞争优势也更为凸显。从发 展阶段来看,中国 CXO 公司依赖低人力成本发展的阶段已步入尾声,目前进入产业链 完善、一体化优势、重资产投入导致的规模效应三个因素带来竞争优势的第二阶段,未 来中国企业依靠对医药研发的理解、合成发酵技术的领先进入第三个阶段,中国特色 CXO 成长之路极为明晰。
如何理解中国 CXO 公司的高估值并挖掘投资机会?中国 CXO 企业中普遍在 70X- 150X 的估值区间,而海外企业中除大分子 CDMO 公司三星生物,大多数公司估值在 100 倍以下,普遍处于 40-60 倍的估值区间。中国 CXO 企业的估值水平显著高于海外资本 市场。我们认为,中国 CXO 板块的高估值是上文所讨论的产业、政策、人才三者共振 下行业高景气的必然结果,其本质则是当今中国和欧美发达国家在医药产业链上的不同 位置造成的。长期看中国 CXO 企业的发展空间巨大,行业天花板较高;短期看,CXO 标的的确定性、成长性和灵活性使其仍极具投资价值,创新因素或将进一步推动行业景 气度向上。
龙头公司的 alpha 来自哪里?第一,专业性。在医药研发高度分工的背景下,龙头 公司有着更为深厚的客户资源和人才优势,可以更为效率地精进自身能力,帮助药企在 研发过程中减少费用和加快进度。龙头公司的订单整体会比较饱和,一方面保障了企业 的高增速,另一方面,CXO 龙头公司可以选取承接自己利润更为丰厚的单子,提升自己 的盈利性。除了行业龙头之外,CXO 企业通过高研发投入可形成自身较为特色竞争领 域,利用专业性服务能力构建护城河。第二,规模优势。CRO 企业是人力密集型行业, 在企业做大后,往往面临管理边界扩大的人员管理难题,人均创收不一定向好。相反, CDMO 公司可在生产交付订单的过程中不断优化工艺,从而一方面扩大产能,另一方面 获取更多高附加值的订单,体现了 CDMO 企业与单纯专利药合同生产企业(CMO)的 区别。按照规模优势的从高到底,CXO 中各细分子版块的排序为 CDMO>临床前 CRO> 药物发现>临床 CRO。第三,龙头公司在平台化下商业模式的多样性。CXO 在新药研发 生产中,对服务药品和客户往往具备更深的理解,在龙头公司可以衍生出较多的商业模 式。比如说,药明康德 DDSU 业务部门,对于新药研发的过程中除了按照里程碑方式收 费外,也降低了药企的研发服务费用,转而拿到药品上市后部分权益分成。这给企业的 盈利带来了更大的弹性。
……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