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金融业正在发生巨变,此轮金融改革能否成功,在于能否建立金融信用机制。
从间接融资为主转向直接融资、间接融资并转,银行资产证券化向社会销售,意味着融资途径的重大改变。银行依然重要,但不是融资的唯一途径,并且,银行作为地方政府出纳、闭着眼睛向政策支持项目投资的资金黑口袋角色,将有根本改变。否则,金融改革不可能成功。
是直接融资为主,还是间接融资为主,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只要运作高效公平,都可以成为实体经济的血液。如果运作失败,既不公平也无效率,无论是直接融资还是间接融资都会成为失信金融的典范。
美国以直接融资为主。去年11月25日,证监会副主席姚刚表示,美国直接融资存量占比高达86%。银行主导型的国家,如日本、德国,上世纪60年代这个比例占40%到60%,近年得到了长足发展,2012年分别达到69.2%和74.4%。新兴市场如印度和巴西指标也分别达到70%和69%。和这样的数据相比,中国存量法统计的指标确实非常低。2012年底,我国的直接融资股票市值加上债券额相当于整个金融资产总额的43%。如果考虑到商业银行持有的公司信用类债券并非严格意义的直接融资,这种情况商业银行的债券余额大概47%。
线性思维要不得,不要以为美国的直接融资方式一定符合中国国情,也不能忘记德国、日本等制造大国崛起之时,银行融资起到了主要作用。美国与德国的金融体系适合本国经济的发展需要,所以能够成功,根源就在于信用体系的建立。
美国直接融资比例之所以高,建立在美元作为世界硬通货的基础之上,也建立在200多年直接融资、信用建设的实践之上。
即使美国成为金融超级大国,也未能幸免次贷危机。每一次金融危机的背后,一定伴随着实体经济产能的过剩、货币的超发以及失信的泛滥。次贷危机就是次级债金融衍生品泛滥的结果,把垃圾当黄金在全球交易。如果美国不掌握全球铸币权,不是把垃圾衍生品卖给国际投资者,而是在国内循环,美国的经济早已停止了心跳。
德国金融视信用为生命,这从德国战后严控通胀、德国央行在欧元区的领头羊作用,就可见德国金融业在二战后对信用的重视。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建立银行体系内部的增信系统,了解信用情况的地方银行作为中小企业的往来银行,对中小企业进行风险信用评估,进行增信服务,在往来银行提供贷款申请后,资助银行据此评级向中小企业贷款,往来银行要为中小企业逾期贷款承担全部责任,往来银行相当担保公司与信用评级公司。
往来银行为降低风险,往往向担保银行申请担保。在德国,担保银行是经济自助组织,最初倡议来自工商会和手工业协会。德国有82个地区性工商会和55个手工业协会,覆盖了整个德国,这些工商会对所在地区中小企业情况非常了解,为担保银行提供信用服务,担保银行有相应的资本金作保证。
德国的中小企业绝不是仅仅靠政府政策,而是通过往来银行、担保银行、商会等层层信用筛选体制,保证将企业的信用风险降到最低,使信息准确而透明。
没有信用控制体系,没有完善的市场化的增信体系,就不可能有金融,无论是直接融资、还是间接融资都不可能成功。
我国希望扩大直接融资比重,这没有什么不好。银行负担太重,对中小企业、创新企业没有行之有效的风控体系,进行股权、债权融资适当其时。
请牢记,先进的金融体系不是由银行数量与上市数量代表的,而是由资金使用效率与配置的准确度代表。A股市场之所以低迷,关键在于多年的融资功能,却忘记股市的定价来自于信用评估与收益预判,连信用都不守,上市就是圈钱,最终连股市都丧失了整体信用。
在发展直接融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建立公开的信用平台,建立信用风险控制系统,让直接融资风险不至于成为一堆转嫁给全社会的金融炸弹。当混乱的金融市场把国民的钱折腾完之后,国民变成一穷二白的泥腿子,难道市场还会像现在那么平静吗?叶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