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衡的中国:经济不为国内消费者服务
浏览字体:小中大
日期:2012.12.12 点击量:420次
搜狐财经
经济失衡
偏高的民间储蓄,过低的居民消费;居高不下的政府投资;愈来愈多的外汇储备,愈来愈热的房地产投资,
愈来愈多的外汇储备,愈来愈热的房地产投资,愈来愈高的房价……中国经济正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失衡因素。失衡的中国正被这些失衡因素推向愈来愈威胁的区域,中国经济和中国社会也有可能被各种失衡因素
撕扯得四分五裂.
过高的储蓄率
中国经济中储蓄和投资结构已严重失衡。据统计,中国的储蓄率高达52%,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中国储蓄余额18万亿,人均过万。超高的储蓄率被普遍认为是导致国内消费动力不足的原因之一。
过低的民间消费
高投资率的另一面是低消费,中国2011年消费率已经从10年前的45%下降到35%。过多过高及增长过快的税收,和相对较低的居民收入,以及不太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中国消费、尤其是民间消费不旺的主
要原因.
过高的投资率
过低的消费的另一面是过高的投资率。2004年,投资占经济产出的41%,已经过高;2011年又进一步升高至46%。相比之下,日本繁荣时代的最高投资率只有36%,韩国只有39%。经济刺激以及所有其他投资,
或许可以帮助很多资本密集型企业启动项目,但是,项目启动过后呢?
过多的政府投资
中国高投资率的一大特点,即是在其中占政府主导地位。不仅经济危机时期如此,非经济危机时期同样如此。在仍由政府发号施令的中国,几乎可以肯定有大量不当投资。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曾表示,“软约束”现象依然存在,各地举债、上项目的动力都很强,(而这)容易造成经济易热不易冷、潜在通胀压力较大等
问题.
不断失衡的外贸
经济学家吴敬琏表示,利用发达国家储蓄—投资缺口,执行出口导向型政策,促进自身经济发展,是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经济体长期以来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但这种模式不可持续,因为随着外汇结余的大量增加,会加速资产泡沫的形成和通货膨胀压力的增加。当资产泡沫破灭以后,就出现了危机。
外贸争端和人民币口水战
出口导向政策、过于依赖对外出口的另一个方面,是极容易成为贸易争端的受害者。在主要主要贸易对象(欧美国家)深陷经济危机之时,这一问题愈加明显。美国不断指责中国操纵人民币汇率、不断要求人民币升值,以及欧盟和美国不断以双反来威胁中国,均表明了这一点。
生存艰难的中小企业
出口导向+政府主导投资,其直接后果,即是中小企业、尤其是没有政府支持的中小企业的艰难生存。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这一点就显得尤为明显。据中国中小企业协会会长李子彬透露,至今年第三季度,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指数已连续24个月持续下降,全国停产、半停产的中小企业占比亦连续两年上升,今年一些中小企业的生存状况可能比2008年更糟糕。
中小企业的资金饥渴
出口导向+政府主导投资,其另外一个直接后果,即是央行在稳定汇率保护出口的目标下,保持着较低的存款利率。而为了防止经济过热,央行又会规定较高的存准金,造成银行贷款供不应求的情况。大型国企和有背景的民企较易得到银行贷款,中小企业则面临着严重的资金饥渴,继而转入影子银行体系。
愈演愈烈的影子银行
影子银行活动在过去两年迅速发展。据海通证券估计,中国影子银行的规模大致在28 .8万亿,占2012年GDP的55.4%,占存款余额的32.3%。影子银行对金融市场来说就像强心剂,它可以在某些行业或企业发生财政困难时让市场运转起来。但一旦市场出现负面展望,比如对房地产泡沫破灭的恐慌,影子银行的资金链就会立刻断裂,并传导给传统商业银行,进而引爆金融危机。
可能破裂的房地产泡沫
房地产是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据测算,房地产在实体经济中的拉动作用为1:2.86,即房地产每投入1万亿可拉动相关产业2.86万亿的增长。另外,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达61740亿元,占全国GDP总理47.2万亿的13.1%,若再加上房地产拉动的60个相关产业产出的17.6万亿元,占GDP比重可达50.6%。中花工商时报报道称,根据一份内部研究报告,包括唐山、扬州、中山、芜湖、等大量三、四线城市在过去几年土地供给极度膨胀,与去年以来的商品房实际消化速度形成巨大差距。
飞涨的房价
飞速发展的经济,快速发展的房地产行业,其背面则是越涨越高的房价,和越来越多被房价压的喘不过气来的年轻人。根据北京官方公布的数据,北京2011年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21平方米,若一个三口之家的住房面积为63平方米,对应着138.6万元的房价和6.6万元的家庭可支配收入,房价收入比大约为21倍。但据世界银行曾经的研究,一个城市的房价收入比在3至6倍才是比较合理的水平。
人口抚养比逆转:老龄化
中国正处于人口红利消失和老龄化加速的关键时期。2011年发布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至2010 年11月1日,全国13.71亿人,0~14岁人口占比16.60%,比10年前下降6.29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占比70.14%,上升3.36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上升2.93个百分点。据联合国预测,未来中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不断加速增长,至2011-2020年间,年均增速将增至4.2%。中国不仅将失去人口红利,还将面临“未富先老”的老龄化,并给养老体系带来沉重压力。
人口抚养比逆转:劳动力减少
中国人口红利的消失,不仅体现在加速老龄化上,也体现在劳动力的减少上,尤其是年轻劳动力的减少。统计局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为74.4%,比上年下降0.10个百分点,自2002年以来首次出现下降。联合国预测,中国的劳动年龄人口将在2015年达到9.98亿的峰值,此后逐年减少。
人口抚养比的怒吼
人口学者则预言,到2050年,中国15岁~59岁劳动年龄人口将下降到7.1亿人,比2010年减少约2.3亿人。劳动年龄人口的减少意味着,人口红利将变成人口负担。如果这还是比较远的事情的话,看看最近的吧。瑞信经济学家Andrew Garthwaite表示,中国似乎已经遭遇“刘易斯拐点”,过低成本的劳动力已经耗尽,从而将导致工资通胀的到来,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保障的成本也会上涨,同样会对劳动力成本上涨起到助推作用。
增长,拿什么吻你
几乎可以确定,失衡的中国经济将会迎来一段相对较慢的增长时期。如果中国能够推进一系列期待已久的改革,包括土地自由化、户籍制度的放松甚至废除、以及对私人财产的更严格保护,中国经济或许会从失衡道路上走向一条更为稳健的道路。
前途坎坷,成功抑或失败
改革的道路摆在中国新一届决策层面前。